创新已经成为长春这座城市的发展“基因”,使这座“制造业之都”不断在老赛道上创造新纪录、在新赛道跑出加速度。在长春北部,正在打造的千亿级“药谷”“光谷”“新材料基地”,聚集着新兴产业的头部企业。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之路,让企业在这里拔节生长。
今年以来,我市新通过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,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,在长重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410项,长光卫星“一箭41星”发射成功,“吉林一号”在轨108颗,一组组数据是长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见证。
从对汽车发号施令的反馈系统,到控制电梯运行的神经中枢;从占有国内市场,到出口欧美等地……在长春新区有这样一家高科技企业,把“中国大脑”植入了世界先进装备,这就是长春盛昊电子有限公司。
“中国大脑”,就是盛昊电子自主研发生产的编码器,它相当于装备系统中的神经中枢,是系统工作的总指挥。盛昊电子制造的25位绝对值编码器,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。近日,盛昊电子成功获评2023年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。选择在长春创业,董事长于兆武有着自己的考量,“因为我们长春具有“光电之城”的美誉,长春新区这边有光机所、光电的一些产业园,包括一些人才引进的政策,包括招人、用人,都是很方便的。”于兆武说。
长春新区光电信息企业不是一枝独秀。这里汇聚光电信息产业企业450多家,产品涵盖LED显示屏、通讯设备及器材、激光器等领域,搭建了多个产业发展链条,形成了“屏、端、网、云、智”全领域、高端化的光电信息制造能力,产业总体呈现出市场化程度高、科技创新实力强、产业氛围好的特点。
光电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,医药产业也正在开拓长春创新发展的新“增长极”。在长春澜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液相色谱室里,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产品检测,通过检测数据可以分析产品的控制指标。
药品项目调研、小试研究、中试生产……成立仅仅3年,澜江医药就已经凭借先进的硬件保障和出众的人才配备,实现药品上市的全过程服务和管理,满足各类模块化业务需求。
澜江医药是吉林省第一家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(MAH)性质的药研公司。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,通俗地讲就是“没有药厂也可以拥有药品批文”,这给企业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长春澜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波说:“我们今年有两个产品能够获得药品生产注册证,一个是治疗小儿多动症的,另外一个是治疗小儿癫痫的,两个产品落地之后,我们就会加大它的生产和销售,我们也有很好的一个现金流来保证我们后期更持续地去做研发。”
如今,在长春新区428平方公里的辖区内,集聚了近800户高新技术企业,360余户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11.4万户市场主体。
长春新区正围绕长春药谷、长春光谷和新材料基地,汇聚各类科技创新资源,为企业成长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。
长春新区科技局副局长鲁洪说:“我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,通过设立创新券,减少企业研发端的创新成本,同时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,对企业全量的研发投入、设立企业技术中心等进行奖补,搭建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,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,推动企业快速发展。”
近年来,一批批的关键技术在长春诞生。中国一汽达成5577万辆汽车下线的新成就,品牌价值超4200亿元,“解放”和“红旗”品牌分别位居国内汽车行业细分领域第一;“复兴号”中国标准动车组整体设计以及车体、转向架、牵引、制动等核心技术实现自主研发;长光卫星“一箭41星”成功发射,刷新了我国航天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记录……长春在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。
采访中我们发现,在长春,越来越多的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在自立自强中实现了创新驱动,近年来,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高质量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、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创新平台建设,打造了一批“专精特新”“单项冠军”“独角兽”型企业,用科技创新给城市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。
到2025年底,我市将力争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数量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“两个翻两番”;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、科技企业孵化器(众创空间)、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将达到“三个成倍增”,让科技创新这个“关键变量”真正成为振兴突破的“最大增量”。